基层减负主题党课讲稿:如何增强基层减负的获得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基层稳则天下安。基层成为国家政权与社会运行的交汇点,上级各种目标任务下派到基层,各类社会问题集中在基层,使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当前基层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全面性、实质性和彻底性地减负,尽可能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无谓的重复工作中脱身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在中国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街道和乡镇等基层组织作为金字塔式科层制组织结构的最底层,既直面群众和企业的各类诉求,又承接来自上级党政部门的命令和任务,普遍存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难题。由于基层无法转嫁自上而下的各种目标任务,只能通过自我加压和人海战术来加以消化,这使基层负担有增不减,基层减负的需求也日愈强烈。
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各地精简各类文件和会议,减少对基层的考核、督查和检查频率,尽最大可能降低基层负担。应该说,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媒体深度介入和群众广泛参与,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基层减负中仍然存在难以突破的问题,基层工作人员对减负的获得感还不高,基层负担减而复增的情况有抬头趋势。
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临时任务多,工作压力大,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督查,填表、总结、汇报等各种文字材料任务重。虽然基层减负成效明显,但是仍有很多基层干部反映,他们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负担并没有实质性减轻,“繁”“忙”和“累”仍是基层工作常态。这使基层干部的加班日趋常态化,工作倦怠感较强,一些人甚至心生离职意念。
与此同时,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上,而无法为当地谋发展,难以为群众办实事,也没有时间自我学习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员职能划分不清、机构设置不合理、编制安排不科学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不少地方存在忙闲不均现象,能者多劳过劳、庸者逍遥自在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如何在基层减负x.x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基层减负x.x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基层减负的获得感不高?
基层负担重不是新现象,基层减负工作也进行了多年,但是为什么基层工作人员对减负的获得感不高、安全感不强、满意度不明显?究其原因,基层减负的可持续性不强、基层负担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基层减负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减负的实质效果。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