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读后感材料汇编(2篇)
2024-07-15 19:31:33 68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读后感材料汇编(2篇)

 

沿着总书记的青年足迹砥砺前行

近几天,多次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每每感动得落泪。书中近30位受访者,有一同插队、朝夕相处的北京知青;有关注欣赏、谈心引路的基层领导;有忠厚老实、热心勤恳的梁家河农民兄弟;有见证当时北京知青扎根农村、拼搏奋进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一段段真实的讲述实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言行;一份份本真的力量如长虹贯日,充满了我的血脉,激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他是当代青年成长的学习楷模。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在人生的长河中绝不算短。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当时成千上万的知青来说,算不得惊天动地;但对于任何一个跟随时代步伐成长的青年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青年习近平远离大城市的繁华,远离家庭和亲人,来到黄土漫天、偏僻贫困的延安农村梁家河,克服了他所说的“四个关”(思想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在其他知青相继离开之后,他一干就是七年,彻底融入梁家河,成为村民的领路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练,磨炼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的革命意志。正如总书记自己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终生受益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时代教育意义,我们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基层,经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历练,在群众中吸取最有成长基因的营养,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般的成长。这也就是党中央培养领导干部时提倡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道理所在。

这是饱含着鱼水情深的群众路线。陕北七年,习近平与村民们一起住着土窑洞、吃着窝窝头、干着体力活,带领大家打深井、修水渠、建沼气,形成了他与老百姓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割舍的鱼水之情。他被另一个公社书记看中,但梁家河的村民舍不得他,他所在的公社书记不愿意放他。他要到清华大学上学了,全体村民一大早自发地、静静地站在他的门外为他送行,十几个老乡还一直把他送到县城,在拍下集体照后恋恋不舍地送别了心目中的“主心骨”。梁家河的村民舍不得他走,但更舍不得他一直待在山沟沟里耽搁前程。每一次读到这些情节,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水乳融、鱼水情!就像总书记后来说:“我的人走了,但却把心留在了这里。”之后,习近平在每一个领导岗位上,都心系农村、心系基层、心系农民群众。总书记的群众观念、群众路线,也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需要切实践行的重要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想想群众的疾苦,多干些群众所需的工作,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778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