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我很受启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这次主题教育明确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我今天讲的党课题目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高调查研究能力》,重点分享六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主题教育要求在x个方面“下功夫”,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切实在深入调研上下功夫,具体就“明确重点调研选题、改进调研方式方法、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强化调研工作统筹”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现结合我个人的实践、学习和思考,谈谈如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不对或不妥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调查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第二种能力便是“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包括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调查重在了解实际,研究重在发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形成成果、转化决策、调整优化都是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调查研究结果的一种公文文体。写调查报告,就是一项“由虚变实,由实变虚”的工作过程。中央、市委、县委的文件是原则上的,要变成可操作性的东西是实的,这个过程是“由虚变实”。要给区委区政府及各镇街、各部门出思路,还要有一个由实变虚的过程,因为思想来源来自实践,实践是一大片,调研过程谈的都是具体的东西,把这些具体的东西提炼成调查报告,这就是“由实变虚”。可见,要写好调查报告,一要掌握中央、市、区及本系统有关文件精神,这里包括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二是要有调查研究过程,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实情;三是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提炼出有关政策和措施。调查报告的主要分类有哪些?调查报告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应用性调查报告;二是学术性调查报告。我们本次主题教育要求写的调查报告属于应用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与其他文体比有什么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性。调研课题来自工作实践的需要,调查报告作为调研成果要运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对策建议是否可行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二是时效性。调查报告适应工作需要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去时效,等于无效劳动。“文逢其时,一字千金,文不逢时,一文不值”。三是成果被采纳后具有权威性,如人大监督议题的意见建议。调查报告为决策者采纳,要转化为文件或工作报告,就要按组织系统进行贯彻,付诸实施,对下就有约束力,在本地区、本系统,就有权威性。调查报告与其他文体比有哪些重要不同点?调查报告不同于信息简报,它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且要提出改造客观的主观意见;调查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不能仅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反映调查对象,而要对调查对象从起因、背景、条件、发展、变化、趋势到对策建议作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调查报告也不同于理论文章,它不是靠逻辑推理论证观点,是靠事实说明问题,以事说理,形成观点;调查报告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能凭主观想象虚构、渲染和夸张,应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允许无中生有的“笔下生花”。所以,调查报告的文风应严谨、朴实,表述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