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诈电话卡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2025-08-19 17:14:59 24

关于涉诈电话卡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来势凶猛、多发高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仅2020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达353.7亿元[1]。电信网络诈骗是远程、非接触性犯罪,电话卡、短信、网站、App等通信工具是诈骗分子远程联络受害者不可或缺的,银行卡、支付账号等金融工具是诈骗分子转移诈骗资金不可或缺的。大幅减少被用于诈骗活动的电话卡,将有利于阻断涉诈信息活动传播,斩断诈骗信息链。因此,涉诈电话卡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成败。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反诈工作责任体系,持续强化电话卡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推动涉诈电话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打击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涉诈电话卡治理逐步进入“深水区”,诈骗分子手段翻新升级,攻防对抗日趋激烈,通信行业的精准治理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用户的正常通信保障需求,迫切需要立足治理现状,针对形势变化,找准面临问题,探索提升涉诈电话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路径方法。

1.涉诈电话卡治理现状

1.1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2],深刻阐述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思路方向、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和关键举措,为做好打击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3]。2022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4],聚焦电信治理、互联网治理等重点内容,明确制度措施及各方职责任务,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法治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先后出台多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较为关键的有: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和《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开启了电话实名制;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通告》[5],建立电话卡“二次实人认证”机制。2024年,公安部等四部委印发《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6],建立了对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活动人员的联合惩戒制度。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833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