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性修养作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如何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再次成为时代课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提高党性觉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新征程上继续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生成的背后,有五个方面的逻辑,即理论基础、文化承继、历史赓续、实践体认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一,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性理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文本并没有对党性概念提出明确清晰的界定,但是他们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和不足: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性原则。xx首先使用“党性”一词,早在18xx年《xx》的结束语中,就针对当时xx的“绝对的社会主义”写道,“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二是将党性问题延伸到政党层面。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毫不掩饰历史唯物主义鲜明的党性旗帜,高度赞扬无产阶级具备的党性原则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
列宁在18xx年底至18xx年初所写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这样阐述党性的重要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哲学上无党性的人,象政治上无党性的人一样,是不可救药的蠢才”,“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这句话意思是,党性与阶级斗争相伴而生,残酷的阶级斗争孕育出党性这一鲜活的政治产物。“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列宁基本完成了对党性概念的科学明确界定,强调了党性的哲学维度。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