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对策与建议(高校)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学风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的外在表现。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优良学风建设更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基本要求。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风貌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高校战略转型、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不正之风也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正由95后向00后过渡,他们自我意识明显、纪律观念欠缺、钻研精神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肯吃苦、害怕挫折的通病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松散,学习方法不科学、心理不健康,专业认同度不高、钻研创新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 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进入大学后,没有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且受到周围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懈怠的心理。加之自控能力差,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使得他们适应不了相对独立的大学学习环境。出现了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翘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在班级中把他人带偏了方向。
(二) 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取意识差
当今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将来就业是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人际关系,认为不用认真学习也可以安稳毕业。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稍遇挫折就放弃,渐渐逃避学习,降低自我要求,平时不用功,考试临时抱佛脚或者靠作弊。长期下来就没有了期望与上进心,没有了学习失败、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羞耻感,这些不正确的态度阻碍了正常的学习与进步。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